關係重整-疫災中的反思(2):不怕感染

林立元 4/11/2020

無論是居家隔離、保持距離、洗手、戴口罩等等,都是怕染上新冠病毒。可惜不是每一個人都這麼做,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。不管是對新冠病毒,或是一般的感染,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態度,或說兩種人:怕感染的和不怕感染的。怕感染的人是“正常”的,我們就不討論了。不怕感染的人比較“不正常”,我們需要進一步理解。這種人又可分為兩類:不怕別人被感染的,和不怕自己被感染的。請注意:這不是在“分門別類”!我們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去批判排斥跟我們不一樣的人,而是要分辨對人有益和對人有害的行為。這是神對待我們的態度:神愛世人,卻要審判罪惡;正因如此,我們才有盼望,這世界也才有公正!好,我們回來看這兩類不怕感染的人。

 

  • 不怕別人被感染(可分為兩種原因):

1.無意:不是有意要感染別人,可能是不知自己身上有病,或不小心對人打了個噴涕。

2.無理:只顧自己權利,不顧別人安危,無視隔離的警告或禁令,依然成群結隊去旅遊玩樂,或是“憑信心”堅持在禮拜場所聚會等等。這些是極不負責的無理表現!

 

  • 不怕自己被感染(可分為兩種原因):

1.無知:對感染缺乏常識或不了解其嚴重性。記得多年前我剛上大學的時候,有一天在校園附近看見一隻死狗躺在路邊,就去把牠抱起來,帶到附近的土地埋了!這個舉動大概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問題(除了法律問題?),但從今天的角度看來,還是有點毛毛的! 

2.無私:不顧自身安危的愛心行為(如耶穌所說的那位好撒瑪利亞人)。猶太人的“次經”(Apocrypha)寫於 250 BC- AD 100,共有十幾卷,主要反映他們如何在希臘和羅馬相繼的政權下面對信仰和生活,十分有助於我們了解新約時期猶太人的傳統和信仰,也因此讓我們更明白猶太人對耶穌的態度,以及新約聖經的教導。除了寶貴的歷史價值外,次經也不乏有趣又具啟發性的故事,其中一個就是“多比傳”Tobit。多比是一位敬虔的以色列人,在他和許多同胞被擄到亞述的尼尼微城之後,他仍堅守信仰和義行,其中一樣就是埋葬死人。亞述王殺了以色列民後就將屍體扔到城牆外,不准埋葬以示羞辱,因為他知道以色列人特重埋葬(因人乃按神形像所造,需以尊嚴相待)。每當多比見到同胞的屍身,他就不顧危險的處理安葬。他面臨了兩方面的危險,並且因此付上代價:一是被捉捕(他雖逃脫卻遭抄家);二是被感染(當然他有照民數記19:11-13的規定清洗隔離,但他睡在屋外隔離時卻因鳥糞入眼而盲了四年之久!)(多比傳1:17-2:10)。

 

  • 耶穌的典範 

這種不顧自身安危、不怕自己被感染的無私之舉,在歷史中屢見不鮮,我們先看耶穌的典範。當然,耶穌是耶穌,我們是我們,他所行的很多事我們不能照著做,但卻可從中體會神的心意,更新我們的行為。馬可福音第五章記載了耶穌所行的三個神蹟,值得反思。 

1.釋放被鬼附的男人(馬可福音5:1-20) 

這被污鬼控制的人完全被隔離,住在墓地,沒人敢碰他,是一個失去人性尊嚴和價值、痛苦無望的人,直到耶穌來到。耶穌是專程來找他(這事之後耶穌就走了),並且跟他對話,然後趕出污鬼,釋放了他,以致他坐著,穿上衣服,心裡明白過來」(5:15。換句話說,耶穌使他恢復了人性尊嚴和價值,叫他重獲盼望,不再隔離! 

2.醫治患血漏的女人(馬可福音5:21-34) 

這位婦女患了十二年的失血症,受了長期的折騰和多方面的影響,包括家庭(若她是婚前患病則無法成婚,若是婚後患病就會因無法生育而被丈夫離棄)、經濟(為求醫而花盡一切)、心情(寂寞孤單、失望無助)、身體(每況愈下)。就在這時耶穌經過,她決心孤注一擲,不顧一切有關不潔、感染、隔離的規定,雜在人群中從後面來摸耶穌的衣裳,結果立刻痊癒!她正想趁沒人發現趕快離開,卻聽見耶穌問:誰摸我的衣裳?」她只好承認,道出實情。耶穌的回應給了她意料不到的鼓舞和盼望:「女兒,妳的信救了妳,平平安安的回去罷,妳的災病痊愈了!」(5:34)。透過單純的信心,她不再孤單被棄,反被稱為神的女兒,經歷神的醫治和拯救! 

3.叫病死的女孩復活(馬可福音5:35-43) 

叫父母最傷痛的莫過於喪失兒女,何況這女孩剛12歲,正值含苞待放之際!就在她的父母和親友傷痛欲絕的時候,耶穌和門徒趕到;耶穌對女孩的父親說:不要怕,只要信!」(5:36)。耶穌並非否定害怕的感受,而是要他們專注於耶穌的同在,以致他們能化怕為信。之後耶穌帶他們進去,只用一句話,叫這女孩起來,她就復活了!

 

  • 耶穌的感染力 

以上三位得以釋放、痊癒、復活的人,雖各不相同,卻也有相似之處。他們所遭遇的問題(鬼附、血漏、死亡)令他們都成為“不潔”的人,並且接觸到他們的人也會因此不潔。奇妙的是,耶穌不但沒有被他們的不潔感染,反而以他的恩典和能力感染了他們:耶穌將聖潔和自由傳了給被污鬼控制的男人,將醫治和平安傳了給患血漏的女人,將生命和盼望傳了給因病而死的女孩。這就是耶穌的感染力!

這裡有一點需要明白:耶穌不單是典範,他更是救主!我們不能只在表面效法他的榜樣,而是必須蒙他赦罪救贖,得到他所賜的新生命,成為父神的兒女,靠著聖靈的能力,才能活出這種生命的感染力。也就是說,我們需要被耶穌的生命感染,才能感染別人的生命。耶穌所行的神蹟是彰顯神國的特徵(自由、平安、生命等),但要在他釘死十架、死裡復活之後,這些特徵才正式實現;因為他的死和復活擊敗了人類的三大仇敵,也是世上一切苦難的終極原因:魔鬼、罪惡、死亡,因此靠著耶穌的救贖,我們就可以得到真實永恆的自由、平安,和生命。這就是為什麼耶穌的門徒,在耶穌復活之後,生命開始經歷極大的更新改變,活出了生命的感染力,奮不顧身的見證耶穌,並以無私的愛去關懷有需要的人。這生命的感染力代代相傳,直到今天。我們先看耶穌門徒的感染力。

 

  • 門徒的感染力 

使徒行傳記載了許多耶穌當初的門徒所行的事,以彼得為代表。“門徒”是學徒,跟從主的人(所有基督徒都是門徒);“使徒”即奉差遣的人,是當時被主差遣去完成福音使命的領袖,包括耶穌的門徒和保羅、耶穌的弟弟雅各等等。這些門徒/使徒們被聖靈充滿,大有能力,奉耶穌的名醫病趕鬼,見證耶穌已從死裡復活,是父神所應許的救主彌賽亞(=基督),帶領極多的人信主,彰顯了從耶穌而來的生命的感染力。然而在這過程中,有一點是他們仍須突破的,否則無法澈底的發揮感染力、成全福音的使命。這一點就是以彼得為代表的猶太傳統的潔淨觀,這觀念妨礙了福音使命,因他們認為外邦人信耶穌,需要先受割禮,像猶太人一樣成為“潔淨”,才能得救。因此主用了一個異象來突破彼得的障礙。有一天中午,彼得在朋友家的屋頂上禱告,肚子餓了,昏昏沉沉,見到一個奇景:

 

看見天開了,有一物降下,好像一塊大布。繫著四角,鎚在地上。裡面有地上各樣四足  的走獸,和昆虫,並天上的飛鳥。又有聲音向他說,彼得起來,宰了吃。彼得卻說,主  阿,這是不可的,凡俗物,和不潔淨的物,我從來沒有吃過。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,神  所潔淨的,你不可當作俗物。這樣一連三次,那物隨既收回天上去了。」   使徒行傳10:11-16

 

彼得起初不確定這景象的意思,後來明白了(他們傳統上以猶太人為“潔淨”,以外邦人為“不潔淨”):「就對他們說,你們知道猶太人,和別國的人親近往來,本是不合例的。但神已經指示我,無論甚麼人,都不能看作俗而不潔淨的」(使徒行傳10:28)。在這之後,彼得的觀念逐漸突破更新,開始明白惟有不怕被“感染”,才能活出真正的感染力!不但如此,其他有傳統觀念的猶太基督徒也因著彼得的見證而開始改變:「神既然給他們恩賜,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,給了我們一樣,我是誰,能攔阻神呢?眾人聽見這話,就不言語了。只歸榮耀與神,說,這樣看來,神也賜恩給外邦人,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」(使徒行傳11:17-18)

 

  • 初期教會的感染力

 第三世紀羅馬帝國又爆發了一次瘟疫(上一次是第二世紀,兩次都可能是天花),即Plague of Cyprian,以北非迦太基的主教塞氏命名,持續13年之久(AD 249-262)!這瘟疫遍及羅馬帝國,疫情慘重;單在羅馬城,疫情嚴重時每天約5,000人喪生!根據埃及亞歷山大港主教Dionysius的描述,瘟疫爆發時,當地居民遠避患病的親人,將垂死的親人帶到街上,任他們與其他未葬的屍體在一起,棄之不顧,委實慘不忍賭!然而當時大多數教會信徒卻不顧自身安危地照顧病患,無論是不是信徒,都盡心伺候,無微不至。可想而知,在這種情況下,許多信徒因此被感染;為了照顧別人,犧牲了自己的生命。有歷史學者指出,基督教能在三百多年內,從一小群的團體,變成羅馬帝國的國教,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督徒在疫災中的愛心行動。這群信徒因著耶穌的愛,活出了生命的感染力!

 

  • 今日教會的感染力

 從初期教會到現在這兩千年之中,還發生過不少次的嚴重疫災,肯定有許多“不怕感染”的人,挺身而出、伸手相助。我們今天在面對著這空前、全球性的疫災時,能從他們和歷史學到什麼呢?當然,過去和現在很不一樣。知識:以前的人雖知瘟疫會傳染、能致命,卻不知如何傳染、如何預防。醫療:過去因知識和設備的不足,有時醫護人員也束手無策(第二世紀的希臘名醫蓋倫 Galen曾任羅馬皇帝的御醫,但在瘟疫爆發時,他也只能逃離避災)。反觀今日,無論在知識、醫療、科技、設備、通訊等等各方面,都突飛猛進,佔了極大的優勢,因此在許多做法上會跟過去大不相同。例如現在為了防止蔓延,我們最有愛心的其中一個行動就是呆在家裡隔離、跟人保持距離,讓專業人士去處理疫情。在此我們必須向所有站在第一線搶救病人的醫護人員,從武漢以至世界各地,致最大的敬意!他們是真正無私、不怕被感染的英雄!

這種無私愛人的表現,從古至今層出不窮,是今天和過去一個主要的相同之處,也是我們應當學效的。只是過去的人是在缺乏知識和保護之下付出愛的行動,我們今天卻可以在足夠的知識和保護之下這麼做。那麼,除了居家隔離、保持距離之外,我們能做什麼呢?從禱告開始:禱告使我們的心轉向神、仰望神、依靠神,讓我們更明白神的心意,以致能按神的心意為人代求(包括醫護人員、急救人員、必須在外工作服務的人、家人親友、被感染者和家人、痛失親人者等等)。此外,有許多具體可行的愛心之舉:關懷問安(社媒視頻等)、縫製口罩或預備飲食給醫護人員和長者等、捐獻支援有需要的機構(服務災民、難民、窮人、無家可歸者等等),以及用音樂、藝術、文字或其他恩賜才幹來鼓舞人心等等⋯。只要我們願意,必能想到更多富創意的愛心行動,散發生命的感染力!

 

  • 疫災中的反思

 我們之所以怕感染(無論自己或別人),是因為所感染的是有害而且能致命的。然而在這段日子,除了病毒本身之外,人與人之間所“傳”的,若不留心,也會帶來不好的影響,成為無益的“副作用”。例如不斷地轉發疫情信息,導致人心不安,或是轉發錯誤信息,造成混淆,或是惡意批評、造謠毀謗等等,這些行為只會帶來更多副面的感染。我們若要成為有正面感染力的人,就當靠主更新我們自己,以致我們所“傳”給人的是平安(不是不安),是真理(不是錯誤),是事實(不是謠言),是體諒(不是論斷),是鼓勵(不是喪志),是信心(不是灰心),是愛心(不是怨恨),是盼望(不是絕望),是生命(不是死亡)!求主讓我們在這人人怕感染的日子,成為有正面生命感染力的人;做一個福音的傳人,做一個生命的傳人!

 林立元  4-10-2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