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係重整-疫災中的反思(3):最新消息(上)

林立元 4/22/2020

自冠狀病毒症爆發以來,許多人每天重複最多的一個動作大概就是滑手機、看社媒。根據一項社媒使用的調查https://www.socialmediatoday.com/news,在“封鎖”期間,一般人使用社媒的時間比平常多了20%(包括遊戲類和非遊戲類的應用軟件)。另外一項調查(https://techcrunch.com/2020/03/26/report顯示使用率增加最多的社群媒體是臉書旗下的 WhatsApp,增加了40%,而疫情嚴重的地區如西班牙已增加了76%!中國的微信和微博等也增加了58%。我們用社媒和家人親友保持聯繫、關懷鼓勵,是應當而且需要的,也證實了社媒在危急和災難時的重要性。然而同時我們也有一股衝動,就是要看有關疫情最新的報導(多少人被確診、多少人不治、多少人痊癒、有什麼新規定、有什麼新發現等等⋯);總之,就是馬不停蹄地追蹤(並且轉發)“最新消息”!

最新消息?

其實有關疫情的“最新消息”或“新聞”都不真是新的,因為當我們收到報導時已經又不一樣了(數字、規定、發現等等:例如紐約疫情最嚴重時,平均每兩分鐘就有一人死於病毒)!因此所謂“最新消息”或“新聞”的“新”主要是指對第一次聽到這消息的人來說是新的(所以叫“新聞”),而這消息本身不見得是最新的。無論怎樣,最新消息不等於就是最重要的消息。消息的重要性不在“新”,而在“好”。“好消息”是指一個既成的事實,是持續不變的,因原來的“壞消息”已經作廢了。因此好消息本身可能已經有很長的歷史,但這消息和其所代表的事實,卻是一直有效的,而且對首次經歷這消息的人來說也是“新”的(所謂歷久常新)。

上次提到在第二和第三世紀羅馬帝國的天花瘟疫,對當時的人來說這是極大的壞消息,因為無法避免又束手無策。一直要等到18世紀末,英國的Edward Jenner醫生於1796年發展了牛痘疫苗(這是第一個疫苗)之後,天花的情況才開始好轉,世界各地逐漸根除天花。到了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天花已全面根除,各國也陸續停止“種牛痘”(美國在1972年已停止,中國是1984年)。這是天花的“好消息”,儘管不是“最新消息”也不是“新聞”。簡單說,在1980年之後,我們已進入了天花的好消息時代,經歷了這好消息所帶來的好處,因為天花的壞消息已經作廢了。但今天可能有不少人從沒聽過這“好消息”,因為他們不知道曾經有過“壞消息”!那麼,冠狀病毒症也有好消息嗎?

冠狀病毒症的“好消息”

可惜,冠狀病毒症的疫苗仍未出現(希望在一年之內能有),但這不等於沒有“好消息”。冠狀病毒症或新冠病毒的學名是COVID-19(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)或2019-nCoV (2019 novel coronavirus)。注意這裡的年份“2019”:這是為了與其他的冠狀病毒區別,並且標明這病毒出現的時間,同時也表示將來還會有新的病毒出現。那麼,好消息在哪裡呢?就在這年份裡!“2019年”是以耶穌基督降世的日期算起(雖然實際的日期比後來教會計算的日期要早幾年,但這無關要緊),這日期後來成為西方(甚至全球)通用的曆法。耶穌降世之前稱為主前(BC = Before Christ),耶穌降世之後稱為主後(AD = Anno Domini: in the year of the Lord 主曆)。現在有不少學者採用另外一個代號:BCE = Before the Common Era;CE = Commom Era。他們認為這代號比較準確且具包容性,但仍然是以耶穌降世為歷史的分界點。這日期之所以如此重要,是因為耶穌的降世帶來了歷史劃時代的劇變,扭轉了人類滑向滅亡的絕望局勢,使我們能重獲盼望,恢復與神正常的關係,經歷永遠與神同在的生命,並且切盼著耶穌再來,更新一切,引進新天新地!

耶穌的降世包括了他在世上的所言和所行,直到他生平的高峰,亦即他降世的目的:為了救贖罪人而釘死十字架,並從死裡復活。這是真正的“好消息”(=福音),因為耶穌的救贖所解決的是真正的壞消息,就是人心中的惡毒(自我中心的罪惡)。這惡毒和其所導致的災害和後果遠超過人身上的任何病毒,而且更難以理解:人心比萬物都詭詐,壞到極處,誰能識透呢?」(耶利米書179。病毒是被動的靠人傳染,不知道受害者是誰;惡毒是主動的尋找受害者,並刻意的加以傷害。身上的病毒可以導致嚴重的後果,甚至身體的死亡;然而因著耶穌的救贖,我們能勝過死亡(將來身體復活),這苦難和死亡也不能叫我們與神和他的愛隔絕(羅馬書83539)!這就是為什麼說耶穌的救贖是真正的好消息,因為他所解決的是一切災害苦難的根本原因。但這好消息是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生了,從那時到今天直至將來都有功效;雖然不是“最新消息”,卻是歷久常新的福音。可惜還是很多人沒聽說過這好消息,或是聽說過卻不明白這好消息的重要性。

兩種對好消息的反應

 1.雅典的居民:雅典雖是哲學古城,但一般百姓卻熱衷新鮮的事(“新聞”):雅典人,和住在那裡的客人,都不顧別的事,只將新聞說說聽聽」(使徒行傳1721。因此當他們聽見保羅傳講耶穌和復活的福音時,他們覺得很新奇,就請保羅繼續講解。保羅就從上帝的創造講到將來的審判,最後帶出福音的高峰:耶穌從死裡復活。可惜他們聽不懂也聽不進這好消息,但還是有幾個人相信了。雅典人和現代人有一點相似的,就是對新鮮的事特別好奇,尤其是最新消息,但卻普遍缺乏分辨真假好壞的能力。

2.以馬忤斯的門徒:耶穌復活那天,有兩個門徒(跟從耶穌的人)從耶路撒冷回以馬忤斯,一路在談當天的“最新消息”。後來耶穌出現,跟他們同行,就問他們在談什麼?他們認不出是耶穌,並且很驚訝居然還有人不知道這麼大的新聞:你在耶路撒冷作客,(難道只有你)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麼?」(路加福音2418。耶穌幽默地問他們什麼事呢?(大概也想看看他們明白多少)。他們就解釋這新聞的主角拿撒勒人耶穌,言行大有能力,是他們所盼望要拯救以色列民(脫離羅馬政權)的那一位,結果卻被判死罪,釘死十字架(這是“壞消息”,所以他們面帶愁容)。不但如此,早上還有幾位婦女說她們去到耶穌的墳墓那裡,發現耶穌的身體不見了,又聽見天使說他活了(這是“好消息”)。可惜這消息並沒有令他們相信耶穌復活(當時女性的見證沒有份量),只叫他們感到驚奇,一頭霧水。這時耶穌指出了他們的盲點:

「無知的人哪,先知所說的一切話,你們的心,信得太遲鈍了!基督這樣受害,又進入他的榮耀,豈不是應當的麼?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,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,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。」路加福音242527

這裡有幾個重點:

門徒的“無知”

「無知」意為缺乏悟性;不是指智力不夠,而是說沒有認真地吸收領悟衆先知的信息,因此對他們所說關於基督的事,信心的反應太遲鈍了!其實耶穌上十字架之前也曾經說過他將受害,並且第三天復活,只是他們和其他門徒都被當時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蒙蔽了,就是彌賽亞(=基督)不可能被處死,遑論從死裡復活了!但基督若不為世人的罪而死,罪就不得赦免;他若沒有復活,我們就毫無盼望。所以耶穌說這「豈不是應當的麼?」這就是他們的無知。「摩西和眾先知」是今天“舊約聖經”的總稱,就是當時猶太會堂所用的經卷(路加福音41621)。耶穌從這經卷向他們講解所有關於他自己(即神所應許的救主)的事,也就是福音;正如第4章所說,他在會堂宣讀以賽亞書61章有關彌賽亞(=受膏者)的福音,並宣告他自己應驗了這經文:

「『主的靈在我身上,因為他用膏膏我,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。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,瞎眼的得看見,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,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。』於是把書捲起來,交還執事,就坐下。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。耶穌對他們說,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!」路加福音   41821

“舊約”的福音

因此,“福音”是從“舊約聖經”開始的(當時尚無“新約聖經”)。耶穌用了整卷聖經,從摩西(五經,即“律法書”)到衆先知(含“歷史書”),包括詩篇(2444),向他們講明基督的福音,指出他們所說的那位“拿撒勒人耶穌”就是這整卷聖經所講的福音的具體實現,包括他的降世、傳道、神蹟、受死、復活(他們後來才認出這位在他們眼前的就是耶穌!)。反觀我們今天在“傳福音”時,會想到要用舊約聖經嗎?其實福音早在神呼召亞伯拉罕時(創世記1213)就開始了:「並且聖經既然豫先看明,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,就早已傳福音給亞伯拉罕,說,『萬國都必因你得福。』」(加拉太書38。所以如果我們還以為福音和“舊約聖經”無關,那就是我們的“無知”了!

門徒的“亮光”

後來他們到了以馬忤斯,熱情邀請耶穌吃飯,突然得了“亮光”,認出耶穌,就再回耶路撒冷和十一使徒見面,互相印證耶穌的復活和顯現,哪知耶穌又忽然現身,再度講明福音,並賜給他們見證耶穌的使命(路加福音242853)。這裡有三節經文頗有啟發:

他們的眼睛明亮了,這纔認出他來。忽然耶穌不見了。」2431

他們彼此說,在路上,他和我們說話,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,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?2432

於是耶穌他們的心竅,使他們能明白聖經。2445

這裡的三個詞:“明亮”、“講解”、“開”,在希臘原文是同一個字,意為“打開”或“全然開啟”。耶穌“打開”他們的眼睛後,他們不只是“看到”耶穌,而是“認出”耶穌!耶穌“打開”聖經時,他們不只是“聽到”聖經,而是感到心裡“火熱”!耶穌“打開”他們的心竅(即悟性:無知的相反)時,他們不只是“知道”聖經,而是“明白”聖經!

換句話說,我們需要耶穌開啟我們的眼睛,才能真正認識他;需要他開啟聖經,才能對神的話有真切的感動;需要他開啟我們的心竅,才能真實地明白聖經和神的心意。這是從神來的亮光,使我們不再做無知遲鈍的人!

• 福音的震撼力

路加福音的開頭和結尾告訴我們福音是普世性的:

「那天使對他們說,不要懼怕,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,是關乎萬民的!」210

「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,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。」2447

“信息”=福音;“萬民”在這裡主要指以色列民,但後面的經文表明福音將延伸到外邦:「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,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豫備的;是照亮外邦人的光,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」(23032。這是福音傳播的基本“方向”:從猶太人外邦人,從耶路撒冷萬邦。路加在他的路加福音的續集使徒行傳裡,記錄了這福音傳播的實況。我們從使徒行傳起直到第四世紀初(君士坦丁信基督教之前),就可看到福音的震撼力,包括地理範圍和信徒人數兩方面。

1.地理範圍:「在耶路撒冷,猶太全地,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」(使徒行傳18,這是耶穌向使徒們指示的福音傳播的方向。使徒行傳的“起點”是亞洲的耶路撒冷(第1章),“終點”是歐洲的羅馬(第28章),這兩個城市相隔約1500哩!另外第8章提到一位衣索比亞的太監,腓利帶他信耶穌受洗後,他肯定也將福音帶回了自己的家鄉,即今天非洲的蘇丹。還有第18章的亞波羅,他是猶太人,但生於埃及的亞歷山太,所以總有機會將福音帶回埃及。因此,單從使徒行傳我們就看到福音於第一世紀已從亞洲傳到歐洲,並開始進入非洲

2.信徒人數:「於是領受他話的人,就受了洗,那一天,﹝門徒﹞約添了三千人」(使徒行傳241,這是五旬節教會誕生後第一次的人數增長記錄;原來約有120人(115),現在增加了3000人。不久後又多了5000人:「但聽道之人,有許多信的,男丁數目,約到五千」(44;這裡的數字多半指額外的信主人數,不包括原來的3000人,並且也可能未將信主的女性算在內。這樣看來,教會一開始就增長了至少8000人,但極可能更多,因為幾乎每天都有人信主得救(247)!這麼大的整數雖然是估計,也夠準確。當時耶路撒冷的人口,根據較可靠的估計,約有8萬人。但逢節期(如五旬節)會有許多人回耶城過節,使人口增至約50萬。這其中約有3萬人是從巴勒斯坦以外的“散居之地”(Diaspora)來過節的猶太人(2513),他們當中信了主的就會將福音帶回僑居之地(至少帶給當地的猶太人)。(待續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林立元  4-19-2020